查看原文
其他

访箬岭 问昉溪丨第二期“歙县影像调查计划”侧记

五月 中国摄影杂志 2023-11-30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出品

昉溪流经许村的中心地带,溪边的长廊是村民聚会聊天的重要场所。姚百顺


“歙县影像调查计划”,是由《中国摄影》杂志社、中共歙县县委、歙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一项长期项目。该项目旨在关注徽文化传承,以及与徽文化民生相关的影像采集和创作,同时挖掘和培养地方摄影人才,活动邀请摄影导师和徽文化研究专业人士共同完成。

 

许村的祠堂多是明嘉靖之后所建,历史上曾有祠堂40处,现存和残存13处。姚百顺

柱础和抱鼓石散落在祠堂的天井,如同历史遗留下的道具。姚百顺

2019年,第一期调查计划以徽州古城为核心,有针对性的地对徽文化与徽州古城空间、建筑、生态环境以及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影像话题进行讨论、拍摄,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在城里住宅小区常见的健身器材,也出现在许村一座座国宝建筑旁。汪晓徽

土生土长的许村女主播用最时髦的方式把家乡的信息传递到四面八方。汪晓徽

在第一期影像调查计划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第二期于2020年10月15日-18日在歙县许村如期举行。
 
许村人有用文字记事的习惯,族谱、家规、日常开销等都详细记录。程兵

在许村的随便一间老屋里,可见这些日常用品。程兵

在歙县西北部,黄山主脉箬岭南麓,有个古老聚落,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梁代(502-519),唐末许氏迁居于此并逐渐繁衍成大族,便有了许村。作为徽州传统村落社会的许村,其历史几乎是一部简版的徽州史,崇文重教,贾儒并重,人才辈出。许村许氏是徽州最早的海商,并成为明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的主要海商集团,同时许村文风昌盛,绵延千年,历史上曾有25位进士,20位举人,还出现了“一门四博士”,如今又有了“一村四院士”。
 
许村至今保存有明清建筑221处,古桥、古街、古道、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古廊桥、古学校等徽州古建筑元素应有尽有。2006年许村的15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堪称是徽州文化的民间样板。
 
板栗、辣椒、菊花是许村人经济收入的一部分。满山遍野开放着好看的黄色和白色的菊花,其实这里种植作为茶饮的菊花,在2002年才引进种植,而许村的茶叶种植在明末就已成规模,其“北源茶”已被定为贡茶,目前以生产毛峰茶为主,也是许村的重要经济来源。程兵

无需左顾右盼,定睛一看便是一番趣味和诗意。手工制作的木桶木盆是用了上千年的家什,如今在外人眼里已经是艺术品。程兵

面对这样一座文化深厚的古城,我们的影像调查该如何展开,却实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影像调查借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调查者要参与当地人的生活,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通过记录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会如何构成。通过遗献佚文和口述调查,从村落·建置、土地、生产、生活、教育、商贸财税·金融、宗族、民俗、建筑、交通·邮电·电力、水利·林业、医疗、人口、军事、人物、艺文·故事、方言·民歌等诸多方面,对于历史文化的追溯对风俗移易世事变迁的梳理,为今人留下一种真实的记录,更为子孙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许村西石壁山的洞窟崖壁上留有明万历年间的摩崖石刻。这似画如字的石刻出现在箬岭古道上,其意义和年代均不详,但至少带给我们一种怀古之幽思。潘立昇

箬岭古道有千年历史,至今还蜿蜒在高山之上,石头垒砌的路面、关隘还保留着曾经的样子。潘立昇

此次影像调查由中央美术学院邹盛武老师和《中国摄影》杂志资深编辑马夫担任指导教师,学员多是来自歙县的摄影高手,他们大多参加了第一期的学习与实践。
 
通古方可晓今,参与影像调查的老师和学员们,首先找来两卷本的《许村志》,虽然学员们曾上百次地来过许村拍摄,但面对《许村志》,大家惊讶地发现其实对许村并不是真正的了解。通过学习讨论,逐步理清了“为什么拍”,“拍什么”,“怎么拍”,这些方向问题和方法论问题,理解摄影的认知框架,并解决知识体系与实践的关系。同时根据学员们惯常的拍摄题材和兴趣,为每一位制定了拍摄主题和计划,并鼓励大家通过方言沟通的优势,多与当地百姓交流,并形成文字作为影像的辅助和补充。

大家每天天不亮就出发,中午回到驻地简单午餐后就开始相互观摩最新成果,彼此坦率真诚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下午又是继续拍摄,晚上的讨论交流也总是兴致盎然地延续到深夜。
 
吴木兰,1941年出生,退休教师。现在经营一个小杂货店,空余时制作许村传统工艺品“端午锦”。吴剑晖

蒋申风,1951年出生,木匠。吴剑晖

短短的四天,大家朝夕相处同吃同住,不仅提高了对摄影的理解和拍摄技艺,也成为了好朋友好兄弟,惜别时都期盼着第三期、第四期再见。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可爱的学员。
 
敦厚热情的姚百顺是位企业老板,学员们取了个绰号叫他姚百万,他爱好摄影多年,兴致极高且设备精良,曾多次自驾到西藏等地拍摄,所涉题材庞杂,一度钟情“打鸟”。几天的学习讨论逐渐让他捋清了拍摄方向,这次他提交的作业是一组关于祠堂的空镜,他用拍摄静物的方式截取了某些局部,安静从容的画面给观者带来静心揣摩的机会,那些带着历史包浆的木柱、砖石有力而无声地展示着时间所留下的细节,灰尘、水渍、苔藓、阳光共同营造了一种文字般的书写。
 
许放牛,1964年出生,务农。吴剑晖

汪咏梅,1963年出生,务农。这样的菜园子在许村几乎每家都有,自给自足,不用去市场买,而且是真正的绿色疏菜。吴剑晖

像“劳模”一样勤奋的汪晓徽,坚持常年起大早拍摄,他的微信“朋友圈”像闹钟一样每天早晨把大家叫醒,“朋友圈”有个自设栏目“早安徽城”,每日一图并配上文字,让人们了解古城,记住古城。
 
2007年统计,许村镇6个自然村总人口3306人,1164户,水田和旱地4467亩,人均耕地 1.351 亩。1990 年开始村中有人外出打工,2000年之后外出打工成为年轻村民的首选,目前还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都是40岁以上的农民。汪平徽

留着个性发型的程兵,绰号“摄鬼”,拍摄经验丰富,周边“粉丝”无数。他对许村的关注已有十几年,有完整的重要民俗活动和自然地理的影像记录。这次的作业他交来了一组小品式的正方形构图作品,蔬菜、农具、账本,这些最日常的器物以细节的魅力展示,没有一丝他酒后的不羁。
 
推销自家的农产品,都带着内敛、透着文化,这是许村人血脉里的性格。汪平徽

人称“三文鱼”的潘立昇,很多人都忘了他的学名。精力充沛的他或许是曾经在部队的经历,养成了做事拍照都风风火火的爽直。他的这组关于许村古道的作品,用平实的手法表现那条千百年前徽商贸易的重要通道。
 
每个家庭都没有太多的装饰品和无用的东西,只有简单的必备生活用品,洗衣机、大水缸,而且还得把金贵的自行车放进屋里,显示了许村人务实严谨的生活作风。潘立昇

低调的吴剑辉这次交出了一组黑白人物肖像,他用朴素的画面讲述着这些许村的普通百姓波澜不惊的故事。
 
资深摄影者汪平徽有着20多年的摄影经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他这次提交的作品,是关于年轻村民外出打工,村中老幼留守的问题。
 
言语不多的宋善忠喜欢航拍也喜欢拍视频,总之他喜欢用宽大的视角去观看,这次他拍摄的室内空镜,利用各种日常物品和室内陈设作为节点符号来刻画时间的痕迹。
 
还在营业的发廊,仍然保留着1980年代的风格,墙上褪色的美女照片,破旧的理发椅,简陋的脸盆架,镜子里隐约出现的女青年和桌子上的奶瓶,共同提供了很多耐人寻味的信息。宋善忠

碾米厂办公室的陈设颇有意味,算盘和微信付款二维码并置,墙上一年叠压着一年的日历。角落里的老式电视机还是很抢眼。据《许村志》记载,1988年许村镇楼下村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价值623元。宋善忠

这次影像调查还有一位来自北京的特殊学员廖璐璐,她是唯一的女学员,也是唯一来自歙县以外的学员,也是学员中名气最大的一位,不久前获得了第七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她毫无保留地拿出很多自己的拍摄经验与大家分享,因最近忙于个人事物没能按时提交作业。
 
还有影像调查活动的组织者,歙县人大副主任张采霞大姐,不仅忙碌于活动安排、组织联络、后勤保障,并坚持和大家一起学习讨论。
 
第二期歙县影像调查计划结业合影

大家离开许村的那天晚上,天上的星星很大很亮,不知是否是先人们曾经遥望的那一颗。




招聘丨加入我们,一起做有品格的杂志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点击下方封面图购买2021年1期杂志

《中国摄影》2021年1期封面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